当前位置:梅州人才网 » » 阅读新闻内容

改善员工工作倦怠症的精神服务计划
作者: 来源: 编辑:梅州人才网(Mzrcw.com) 发布时间:2009-3-18 16:43:00 点击:
一、工作倦怠的表现形式
  
  在充满市场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工作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工作倦怠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根据国际标准,它包括三个指标: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这种症状在国外职场人士的身上经常发生。近年来,我国的职场人士也频频出现工作倦怠,工作倦怠开始成为社会的“流行病”。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倦怠症[1]。
  产生工作倦怠的人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带来各种不可预期的伤害。
  1.生理症状压力感能使人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呼吸率增加,血压升高,头痛,易患心脏病。当工作对人提出过多要求和限制,导致其精神压力过大时,易使其出现高血压、心率异常等生理疾病,严重影响其健康和工作绩效。
  2.心理症状精神压力过大最简单、最明显的后果是导致工作不满意感。对原来自己很自信的事情和工作不再有满意感、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充满了怀疑、对工作丧失信心。发现自己原来热爱的工作开始变得讨厌起来,还会伴随有莫名其妙的焦虑感,情绪低落,忍受着心力交瘁的痛苦。
  3.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行为症状包括:个人饮食习惯改变、嗜烟、嗜酒、言语速度加快、烦躁、睡眠失调等,而且个体的精神压力过大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生产率降低等,以至于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作、经营绩效和良性发展。
  
  二、引起工作倦怠的压力源
  
  引起员工工作倦怠的潜在因素及其压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因素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引起人们压力感的主要外在因素。经济波动、新技术革新导致员工技术和经验过时,使他们产生压力感;资讯爆炸,人们得终身学习,掌握新知识,创造新思维,压力重得透不过气;机械化和形式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使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因此,压力的排解渠道就显得非常少,压力不断积聚。
  2.组织因素方面。一个组织中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上级主管提出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下属带来压力感。二是每一个员工在组织中扮演的多种角色会因为角色的冲突而带来压力。员工被要求去做多种角色的工作, 而又得不到足够的时间时就会因角色过度的负荷感而转化为精神压力。三是一个组织规章制度过多,上级主管控制过度严格,对下属不信任,以及组织处于起始或衰退阶段都会给组织成员带来较重的压力感,承担过强的精神压力。
  3.个人因素方面。家庭问题、经济问题、自身个性特点以及个人发展问题是形成人们精神压力个人因素的主要方面。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承担婚姻困境、孩子管教的失败、不善理财、个人发展阻滞等压力,必然使原来就不轻的工作压力变成了过重的精神压力。本来社会支持也是个体因素引起压力感的一个相关中介变量,社会支持能有效地消减压力带来的影响,但随着竞争的激烈,更多的人倾向于封闭自己,这必然会导致缺乏社会支持。单个压力因素本身可能无足轻重,但如果加在业已很高的压力水平上,它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价值因素方面。从前,在计划社会里强调以集体价值为主,个人价值为辅,工作者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褒扬个人价值、崇尚个性自由是显著的进步,但这条路径的发展也出现了非理性的分支,出现了极端的个人化。这种病态的过分关注自我的心理,影响了个人与组织、社会的价值认同感,使得个人丧失了目标的一致性,也阻碍了赋予工作的意义。另一个价值观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对成就感的衡量过分偏向了物质。拼命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一旦这种需求满足后,空虚随之而来,价值感找不到依托。
  三、工作倦怠的连锁反应
  
  前一段时间,CNN报道在美国约有34%的员工承认自己工作压力太大以至于想辞职的事实[2]。在美国的一个研究发现,每年由于压力生病缺勤,支付工资的损失是数百万美元;日本每年因工作过度、工作压力过大而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暴死的人达到10 000人[3];英国的研究显示,每年由于压力造成的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医疗费用和间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损失竟达GDP的10%[4]。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工作倦怠的出现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我国每年因工作压力导致的缺勤、体力衰竭、神经健康等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正逐年增长。除了这些方面的有形损失以外,工作倦怠还会带来许多的连锁反应性的危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分析说,从短期来看,工作倦怠对“个体”或者“组织”的影响最大。但是,随着个体工作倦怠程度的加剧或者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出现工作倦怠,整个社会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工作与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组织的运转效率与效果,进而导致组织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下降。最终可能会触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道德水平的下降、危害社会行为的增加等[5]。所以,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报告指出,劳动世界中的精神健康处于危险之中。雇员普遍感到疲劳、焦虑、情绪低落和紧张。雇主感到劳动生产率降低、利润下降和人员流动率提高。对政府来说,这一问题使保健费用增加和国民收入降低。因此,压力与情绪已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四、针对员工工作倦怠症开展的帮助计划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组织出面购买一种专门服务,即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简称EAP),作为福利提供给组织成员,帮助他们克服压力和心理方面的困难。这种EAP服务,中文直译为“员工帮助计划”,我们习惯上将之称为“精神福利”。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这种帮助工作带来了员工健康和工作表现的提高。员工可以改善情绪、提高效率,可以增强工作信心、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可以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困扰,可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和嗜好,可以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等。此外,在一些间接结果上,它推动了企业业绩。对企业或组织而言,可以节省员工招聘、解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和员工的缺勤率,可以提高员工士气和生产效率,可以改善组织气氛和公众形象,可以增加留职率,提高组织绩效等。对全社会而言,可以优化社会心理氛围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减少因心理疾病直接或间接造成的资源损失。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在1995年的资料,在美国,对EAP每投资一美元,将有5~7美元的回报;摩托罗拉日本公司在引进EAP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2000年);1994年M·M公司对50家企业调查显示,在引进EAP后,员工的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的事故率降低了17%,而生产率提高了14%[6]。
  因此,关注员工工作倦怠,开展帮助员工的精神福利计划,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着力改善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支持系统。从内部的支持来说,关键是个人心理的调节。员工个人要分清工作和事业的区别。如果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那么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快做完它。下班以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以化解倦怠,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如果把工作作为事业去追求,工作的热情会更高、更持久,但如果喜欢的工作多次重复后,也会出现审美疲劳。这时需要重新发掘工作的意义,使其更富有创造性。从外部的支持系统上说,企业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劳动关系,对化解倦怠很有积极的意义。现代生产方式下,企业应该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在工作之外对员工心理进行舒缓。譬如,企业内部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心理诉求,调节气氛以补偿员工心理上的消耗。从开展了员工帮助计划的企业来看,企业帮助组织成员克服压力和心理方面的困难,有效缓解了员工遇到的心理危机,生产效率有显著提高。另外,家庭作为私人情感的港湾,对缓解倦怠也起到很大作用。还有公共部门,如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对违反劳动法、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有力监管,遏制组织对员工非人道的管理,也能适当降低员工工作倦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