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梅州人才网 » » 阅读新闻内容

企业“人为本”:理论与应用
作者: 来源: 编辑:梅州人才网(Mzrcw.com) 发布时间:2012-5-18 15:42:00 点击:

  在咨询实践中,越多地参与解决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也就越多地感到困惑和不安。相对于市场经济转型的要求,中国企业正处于组织变革阶段;相对于欧美成熟企业的标准,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差距很大。但中国企业到底该何去何从呢?是不是必须重走欧美企业走过的路?或者模仿欧美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国企业怎么“走为上”?可否走出一条新路?

  一、企业“人为本”之道

  工业文明发端兴盛于欧美,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相伴相生。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大规模生产,从科特勒、列维特的营销到戴明、朱兰的质量运动,从安索夫、明茨伯格的战略计划到麦肯锡、波特的竞争战略,从钱皮、哈默的业务流程重组到ORACLE、SAP的信息技术应用,这是一条以企业经营为本的主线。从韦伯的科层制组织到斯隆的事业部组织,从杰奎斯、莱万斯的团队组织到沙因的组织文化,从阿基里斯、施翁的组织学习到圣吉的学习型组织,这是一条以企业组织为本的主线。从梅奥的霍桑试验到福列特的人文关怀,从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的激励理论到彼得斯、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从坎特、贝尼斯、科特的领导研究到柯林斯的基业长青,这是一条以企业人为本的主线。德鲁克一直围绕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人、目标、组织,力求从根本上阐释若干基本管理命题。一代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则与时俱进、顺应环境,整合理论、创新发展,塑造出不少卓越企业,举如GE、IBM、HP、微软、ABB、索尼、丰田等。

  后工业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所处环境以及竞争格局日趋复杂多变;人文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的体验和精神需求日益增长,企业基于满足物质需求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从各个方面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正与日俱增。人们发现,除了德鲁克的基本观点,除了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以往的应用型管理理论似乎都失效了。于是“变革”应声成为企业管理的绝对主旋律,小小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却畅销全世界!“学习”一跃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向外学习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诸如韦尔奇治下的GE;向内建设学习型组织,以持续打造组织的应变能力。变化越多,越要“万变不离其宗”;变化越快,越要“以不变应万变”。企业根本不变的是:企业是人的组织,是人性化的组织,承载着人的理想、追求和欲望。越是学习,越要知己知彼,越要反求诸己。企业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而存在?凭什么发展?企业持续发展以至长盛不衰,关键不在于运营管理的科学性,不在于竞争战略的差异性,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在于人的理念、素质和学习能力,以及由此所构筑的组织能力!人为本,必然成为新的管理理论的主题。这不是人际关系学派的复归,而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超越。

  二、企业“人为本”之理

  企业,就是人依据规则而共同达成目标的组织。企业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目标、规则。没有“人”,就没有“企”可言,如同无源之水;没有“止”,也没有“企”可言,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业”,没有事业和目标,人就缺乏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既有理性的组织目标和规则,也有感性的人的欲望和需求;企业是情理的中和,人是情理的中和者。企业由若干利益相关者有机组织而成,而利益相关者其实都是人。投资于企业的股东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是有血有肉的人,享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客户是法人或自然人。因此,企业本质上就是一群人。人们有信仰、有追求、有理想,企业相应地拥有组织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人们有个人爱好和兴趣,需要社交和尊重,享受快乐和成就,企业相应地也有自己的风格、文化和组织氛围。人是企业的本质,企业是人性化的组织。

  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主流观点认为,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那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归根结底,为人类为社会造福。这是所有企业的终极归宿,也是所有的人的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企业源于人,归于人。股东创建了企业,经由企业升华人生意义;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经营或管理着企业,也体验着巨大的成就欲和事业感;客户在消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满足;员工边在企业工作,边在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企业的目标就是人的目标,人为本。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有社会使命感,但作为企业,总得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的唯一路径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以获得客户回报。而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实现股东利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让客户满意,是企业的经营目标;而企业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客户,这是企业的管理目标。目标的侧重不同,但实质相同,还是“人为本”。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人群,人以群分,和为组织。和的规则是什么?软规则是组织理念,硬规则是组织架构,软硬兼有的是组织制度。组织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是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框架,包括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组织理念通过文化建设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通过制度建设强化于每个人的行为,最终形成独特的组织氛围,更有利于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架构是企业的躯体,是人做事的平台和表演才干的舞台,包括治理结构、运营架构和管理机构。组织架构的搭建或调整,操作上应着重于业务流程设计或再造,但流程的设计与再造必须从人出发,以充分发挥人的专长、优势和积极性。组织制度是企业的运作系统,是人做事的动力机制和行为规范,包括决策、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系统。组织制度有一定监控与约束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促进人与组织架构动态地优化匹配。制度界定了人不能作为的范畴,同时也就打开了人可以作为的广阔空间。

  总而言之,企业就是一群人,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组织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似乎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有冲突。其实不然,追求组织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之一,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一味追逐股东利益最大化,却往往事与愿违。股东利益的实现,来自于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来源于企业人的用心投入。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空间里,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中和”股东、客户、员工、合作者等各类人的利益,从而实现组织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个“中和”的点到底在哪里呢?这是企业对战略、经营和管理的思考起点。对于中国形形色色的企业形态而言,更需要认认真真地深入思考。

  三、企业“人为本”之用

  企业是人的组织,也就自然有了生命力,而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有生存、成长、发展与衰亡的规律。企业就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确保高效的经营过程,持续实现组织整体利益最大化。人是企业的目的,管理是企业的手段。管理以某类人或某个职能领域为对象,相对有所偏向或侧重,包括人、财、物和信息的管理,战略、营销、研发、客服和生产的管理,等等。目前,中国企业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由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巨大落差,“水往低处流”,以MBA教育、管理咨询和外企职业经理人为载体,欧美的企业管理方法、技能和工具迅猛涌入。也许动机使然,也许思路使然,不少中国企业沉醉于各种管理时尚,沉迷于各色管理技巧。结果如何呢?一时一事还可糊弄,但终究会水落石出。方法工具能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却难以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找到根本出路,而中国企业面对的基本命题恰恰是生存与发展!更何况,欧美也在苦苦探求适应新时代的管理思想。人为本,正是新的管理思想的主题。

  1、用之于企业战略管理

  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始终围绕两大主题:业务和竞争。业务就是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竞争就是决策如何做,才能取胜。战略管理的逻辑是:战略―组织―人力资源,人仅仅被视为企业的战略性组织资源,而非战略管理的主体。这是战略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战略制定、决策到执行,应贯穿“人为本”这条主线。首先,无论采取何种治理结构和组织模式,最终制定战略和做出战略决策的,都是人。前期做再多的调研、咨询和论证,最后还得靠人来拍脑袋、拍胸脯。其次,战略选择除了考虑业务、竞争以外,更要看人的因素:有合适的人吗?能不能?愿不愿?没有合适的人,战略就是纸上谈兵。再次,战略既定的前提下,关键在于执行。两家企业环境、资源以及战略选择都很相近,而经营业绩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呢?在于人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最后,战略执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目标管理的过程。无论什么维度的目标,最终都是人尽心尽力达成的。因此,战略管理更近似一种解释系统而非逻辑系统,战略管理更人性而非纯粹理性。随着企业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增强,过去科学性的战略管理将更富于艺术性。

  中国国有企业受政府行为制约,以政府目标为导向,战略管理以5年10年计划为核心。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机会导致的高成功率,使得民营企业养成盯机会、抓机会的习惯;加之大多企业仍在创业求生阶段,战略管理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一部分企业很重视战略管理,乃至引进国外咨询公司制定方案,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想着业务,忘了人。

  2、用之于企业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连接企业战略与日常操作,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个人目标,使得个人工作指向企业战略,同时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目标管理由彼得。德鲁克首倡,是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目标包括时间、空间和人三个维度,战略目标(愿景)-经营目标(年度)-工作目标(月度),企业整体目标-部门或分支机构目标-岗位目标,经营班子目标-中层管理者目标-员工个人目标。目标管理的精髓不在于目标的科学设计,而在于以Y理论为假设的人的主体参与。目标分解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KPI等“科学”工具,但分解只是手段;只有人的沟通、传递和辅导,只有人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才能最终导向、落实和达成目标。应从人的需求出发,设立看似不理性的激动人心的愿景,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和主动性,追求挑战性的目标;目标管理过程中的考核与奖惩,持续不断地激励人的积极性,尽心尽力实现目标。另外,各管理层横向和纵向的沟通非常重要,对目标达成共识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忽视人的因素,过于偏重目标管理的“硬”的一面,不利于组织氛围的和谐,甚至会强化人们的博弈或对抗行为。

  中国企业处于特定时期,一起步就进入全球化,在国内市场就面临国际竞争。因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TQM、HR、IPD、MRP、ERP、SCM、CRM、PM,国外软的管理技术和硬的信息系统蜂拥而至,国内也有人不断推出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系统、模式是有用的,但离开人这个主体,就没什么用了。

  3、用之于企业文化建设

  理念和文化背后是企业对人的最基本假设,而一个卓越企业的最基本假设,必须也必定是――人为本。有了这个假设,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才发自内心而生动真实;离开这一点,所谓的崇高理想和目标就不啻为一句空话。以此为假设,企业管理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根本前提:尊重人、信任人。有了这个前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才真的鼓舞人、激励人;背离这个前提,“以人为本”就肯定是骗人的大话。《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揭示了理念文化之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惹得很多企业踊跃投身于文化建设。但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理念,理念的核心是人。无论美国的IBM、德国的西门子,还是芬兰的诺基亚、日本的松下,其最深层次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为本。人为本作基因的企业种子才可孕育成尊重人的文化,才可长成参天大树。无论处于哪个行业、哪个阶段,欲成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企业要么自然而然地“人为本”,要么就修炼“人为本”,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国人的精神需求旺盛且日趋增长,而传统文化影响的弱化以及宗教信仰的缺乏,使得企业这种社会组织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和精神场所。因此,无论从企业自身还是从社会角度,文化建设都是中国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4、用之于企业组织建设

  企业组织建设的软件部分是文化建设,硬件部分是组织架构。在设计组织架构时,通常遵循的首要原则是“战略决定组织架构”,有什么样的战略,就有什么样的架构。但组织架构自身不是战略,也不能确保战略的实施。人是战略实施的主体,没有人,组织架构仅仅是个不中用的空中楼阁。组织架构是人的舞台,战略界定唱京剧还是豫剧,无论哪出戏,都需要人扮演角色。战略通过经营来落实,组织架构则细化为岗位来支撑经营;岗位需要人,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人,如同戏里有各种角色。组织架构形式多样,职能式矩阵式事业部式网络式、投资型控股型经营型、产品制区域制客户群制,哪一种更有利于支持战略、支撑经营呢?设计理想的组织模型也好,执行可操作的组织结构也罢,断断不可偏执于业务流程分析,而没把人放在眼里!人的因素非常关键,甚至可能颠覆所谓的理性设计。缺乏具有领导素质和经营才干的人物,怎么搞得成事业部?!在组织架构设计中,人必须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嵌入。而且,人与架构之间还要不断地互动调适。

  中国企业转型和做大的过程中,面临着组织建设的艰巨任务。国企组织建设的重心在于变革,变革的核心在于人,人的观念、人的配置乃至人的精简。民企组织建设的重心在于进化,进化的核心也在于人,创业者的观念、内部人与外部人的关系以及人的能级。没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把人的潜力挖掘出来,组织建设就是失败的。

  5、用之于企业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呼应,与组织建设协同。文化建设是空气、阳光,组织建设是土壤,队伍建设是种子。队伍建设的主题是“人”的建设,主体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分为多个侧面:组织侧面,人本管理;战略侧面,人力资本管理;经营侧面,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侧面,人员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依托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促进人的自我管理,追求无为而治;依托组织建设,吸引、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提升人力资本增值和回报,实现战略目标;通过招聘配置、培训发展、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等制度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经营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沟通、控制等手段,充分调动人员的主动性,实现工作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非人莫属,只是不同的人的角色有所不同:企业领导偏重于“人”的角度,人力资源部门偏重于“资源”的角度,各级管理者则偏重于“人力”“员工”的角度。但无论哪个角度,都应记住:人为本。怎么招聘?培训什么课?绩效考核什么?薪资发多少?这些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把人当成摇钱树和机器人,即使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再先进,手段再完善,也不可能做好队伍建设。

  中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低,理念水平似乎也不低,其实认识水平不高。有的寄希望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有的寄希望于引进优秀的人力资源总监,有的寄希望于引进科学的管理咨询项目。反求诸己,回到自身,回到根本,回到人。这是唯一正确的思路。

  改革开放的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走进新的时代。无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还是在市场经济中诞生与成长,所有的中国企业都直面国际竞争格局,都必须学习应用国际企业管理思想。值得关注的是,欧美企业正从战略、效率和利润偏好,转向更加关注客户、组织和员工,更加关注人。“得人心者得天下”,“以人为本”,中西方管理思想中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理念上一步到位,高举“人为本”旗帜;实践上“中体西用”,站在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管理理论的精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尊重人、信任人,做好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国企业定能持续实现经营目标,从优秀到卓越,打造长青基业。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与本站无关